- 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1:24 点击次数:180
众所周知,在经历安史之乱的破坏后,唐朝走向衰落。虽然安史之乱被朝廷平定,但是,唐朝当时外有藩镇割据,内有宦官篡权,这成为其难以恢复巅峰的重要原因。在此背景下,有识之士自然希望可以变法图强,实现中兴大唐的目标。不过,历史上的变法者通常结局凄惨,对于笔者今天要说的王叔文,显然也不例外。
一
具体来说,根据《旧唐书》等史料的记载,王叔文是越州山阴县(今浙江省绍兴市)人。因棋艺任翰林院待诏,略知诗书,喜欢谈论治国方略。唐德宗在位时,任命王叔文侍奉太子李诵。李诵曾和侍读们议论朝政,王叔文的回答让太子李诵非常满意。自此之后,王叔文得到李诵的看重,太子宫中的事情,倚仗他来决断。
王叔文常在回答李诵问话时,就说:“某人可任宰相,某人可任将军,希望今后任用他们。”他秘密结交想寻机快速升迁的当时知名人士,和韦执谊、吕温、李景俭、韩晔、韩泰、陈谏、柳宗元、刘禹锡等十几人,结为生死之交。其中,就柳宗元、刘禹锡等人,因为在诗词领域的成就,所以被大家熟悉。当然,柳宗元、刘禹锡更希望在仕途上取得成就,这促使他们和志在变革的王叔文走到了一起。
展开剩余70%贞元二十一年(805年),李适于会宁殿驾崩,享年六十四岁,在位二十七年。谥号神武孝文皇帝,庙号德宗,葬于崇陵。唐德宗驾崩后,李诵依遗诏,是为唐顺宗。当时唐顺宗病倒很久了,干脆就住在宫中挂着帘幕,宦官李忠言、美人牛昭容在左右侍候,百官呈上奏议,唐顺宗从帘幕中决定是否可行。
二
因为是唐顺宗在太子时期的亲信,王叔文自然也受到了重用,被征召到入翰林院,任学士。王叔文与吏部郎中韦执谊要好,就请求任命韦执谊为宰相。通过在皇帝面前提名自己的党羽,王叔文逐渐掌控了唐朝的朝政。
在此背景下,王叔文积极改变唐德宗时留下的不少弊政:比如罢翰林医工、相工、占星、射覆等冗官42人,节省朝廷支出。下令禁止正税之外再征苛捐杂税。同时禁止官吏向皇帝进奉。罢宫市,不许宦官假借皇宫之名外出采购。这一措施受到长安百姓大声喝彩,认为真是大善政。并且,王叔文还释放后宫宫女300人及教坊女妓600人,不但可减少宫中之怨女,合于人道,同时也表现君主不重声色的态度。
当然,因为变法触动了宦官的利益,王叔文自然成为了他们的众矢之的。在安史之乱后,唐朝皇帝更加信任宦官,而不是各地的节度使,这导致宦官逐渐掌握了兵权。对此,王叔文召集他的党羽私议,策划夺取宦官兵权。
于是,王叔文就任命原将军范希朝统领京城西北各镇行营兵马使,韩泰任他的副手。开始,宦官还没觉察,等到边境诸位将领各自打报告向神策护军中尉道别,并说将隶属范希朝,宦官才察觉兵权被王叔文夺去了,神策护军中尉就命诸将不要把兵马交出。
三
不过,宦官自然不会坐以待毙。永贞元年八月,俱文珍召集士族官僚卫次公、郑絪、李程、王涯等人至金銮殿,革定调书,让唐顺宗禅位于太子李纯。唐顺宗只好让位于李纯,李纯即位为皇帝,是为唐宪宗,称唐顺宗为太上皇。
唐宪宗即位后,只有王叔文面有忧色,但也不敢说这事,只是吟诵杜甫题诸葛亮祠堂诗末句说: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”接着哽咽流泪,人们都私下嘲笑他。不久之后,王叔文就被贬为渝州司户参军。
元和元年(806年),王叔文惨遭杀害。对于俱文珍等宦官,担心王叔文及其党羽死灰复燃,还将王伾贬为开州司马,不久王伾也死于贬所;韩泰、韩晔、柳宗元、刘禹锡、陈谏、凌准、程升、韦执谊等人,也被逐出京城,贬为边远偏僻地方的司马。总的来说,安史之乱后,唐朝可谓是积重难返,这导致王叔文等变法者根本无法打破局面,甚至为此付出了性命。
发布于:安徽省